首页

中国女王在线看

时间:2025-05-30 04:00:25 作者:山东济南一商铺发生火灾 5人轻伤 1人失联 浏览量:73153

  AI时代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AI教育不是一个“筐” 什么都能往里装

  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近一段时间最响亮的名字。特别是今年的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的两项都颁给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这样的结果更让人工智能在教育界和科技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看到颁奖结果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是震惊,一个是振奋。”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孙浩在不久前举办的“2024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上说。

  震惊之余更引发了思考。

  毋庸置疑,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而至,人类文明演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创新驱动。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工智能的发展既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并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这不仅需要重新讨论和审视,更需要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变革。

  人工智能几个月就能达到博士水平,学校教育优势何在

  人工智能“来势汹汹”。各个行业几乎都感受到了来自它的冲击,教育系统也不例外。

  “人工智能为什么危险?”不久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2024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上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坐标轴——人类的知识认知程度是横轴,认知领域维度是纵轴。在这个坐标轴上,起初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处在人类下面,但是仅仅几个月的学习时间,人工智能就上升到了人类的本科水平,然后是硕士水平,“并且还在不断向前”。

  人工智能如此“智能”,掌握知识的速度飞快,让人们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质疑。

  不久前,创办过新学校、有着“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提到,12年的教育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也许未来不需要这么长时间。

  很多专家认同这个观点。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当中,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传授知识,人工智能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这种学习过程让人工智能拥有了海量的知识库,可以替代单纯的知识传授。”在前不久举办的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给知识传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当前学生培养方式的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

  那么,学校还教知识吗?

  专家们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并不是不需要知识,而是需要何种知识及如何传授知识。

  有专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区分两个概念,知识和知识体系。“知识是客观的,而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存在是有功能的,反映人类特定的目的性,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把碎片化的零星知识集成提供框架,有助于获取新的知识、整合新的知识,以不断地满足改造现实世界的需要。”宣勇说,“我经常打一个比方,传授知识的过程类似于建设校园的过程。碎片的知识就像钢筋、水泥、砖头、玻璃这些建筑材料,如果没有建筑师把它们按照一定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原则建构起来,这些钢筋水泥是无用的。一旦建筑师用建筑框架把它们关联起来,赋予一定的功能,就能实现这些建筑材料的价值。”

  如果学校更多的是教学生大量的知识点,再记忆这些知识点,就像只教会了学生“搬砖”,这显然是不够的。在宣勇看来,尤其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这些“砖”搭建起来,也就是把知识关联起来,让学生建构起有效的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也许会替代很多工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哪个方向用力

  这种挑战不仅存在于教学环节,也存在于学术研究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工作可能被替代,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担忧,不过,人们大多认为,更容易被替代的是那些有危险性或者重复性工作。“其实,做研究也是如此。”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颜水成在不久前举办的“2024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上说,以前认为学术界走在工业界前面,学术界做出研究引领工业界去思考新的机会。“但现在,至少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业界做得比学术界更好了。学术界出现一个我们不愿意听到的现实,就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

  高校等学术研究机构从来都是创新的大本营。在前不久举行的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介绍,2012年以来,中国高校向社会输送了1亿多名毕业生,在代表中国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国家三大奖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七成、获科技进步奖近五成。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供给和人才培养结构、模式,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林蕙青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也认为,当前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跟不上科学技术进步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要求,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占比偏低。学科布局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新形势。

  “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的方式显然跟不上人工智能飞速向前对人才的需求。

  不少专家认为,要想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路径,就要搞清楚人工智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的特征。

  “首先,要能坚持自己的研究路径,不随大流,哪怕发不了论文、拿不到经费。”仇保兴说,其次要有多学科学习经历和交叉学科知识,同时还要有寻找合适的研究环境与资源的能力,并能善于组织和培育精英研究团队,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能抵御商业利益和地位的诱惑。

  特征清晰了,培养的路径也就明晰了。

  不少专家与仇保兴一样提到了“交叉”。

  林蕙青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高校学科的创新性发展,打破科技创新的壁垒和学科界限,建立起以重大科学问题或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山东大学历来高度重视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建立法学与英语双学位班、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彭实戈班)等,实行跨学科培养,有助于学生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交叉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

  “首先要学好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基石,比如人工智能和生物,这两个领域的知识都需要深入地了解,这不是简单的A+B的关系。”孙浩说,需要两个学科的深度交融,而不是浅尝辄止。

  要想真正地形成学科的交叉,关键在于基础学科的牢固。

  “我们一直都说要做‘AI+’,但是发现并不容易,为什么?”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看来,真正做好人工智能并不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化学家”或者“人工智能科学家+物理学家”这么简单,真正能成功的是两门知识在一个人脑子里交叉,要很自然地融合。这其实需要首先在基础学科上学得过硬和扎实。

  人工智能大跨步向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趁早

  人工智能的发展太快了,以至于人们担心追不上它大跨步向前的脚步。

  不少专家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趁早。林蕙青提到,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专业训练、通识教育等方面下功夫,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兴趣,点燃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从单纯面向有创新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转变,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学习,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

  任友群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如何有效衔接,畅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要推进“四新”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要完善拔尖人才选拔程序和评价机制,扩大高校人才选拔自主权,提升公众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认可度。

  今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闭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有不少项目是将AI与参赛者自身专业相结合的创新。比如,北京邮电大学“码上”项目,为学弟学妹们请来“专属”的智能编程答疑AI老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SwanLab”项目则打造了一款为AI从业人员“减负”的AI训练工具;厦门大学“基于昇思Mindspore的智慧行业解决方案”项目团队成员余可亦介绍,通过构建AI视觉感知算法和云端三体协同的智能架构,能够对航空发动机的视觉缺陷用“AI眼”进行精确检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严纯华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则提出了要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有效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不同学段层次的差异培养、合理延展、有效贯通,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选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潜质、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要依托“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和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互相衔接、螺旋上升、渗透融合,健全完整的育人链条,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长。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人工智能教育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甚至有些地方和学校把开设人工智能教育等同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现在不少人讨论给更小的孩子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在颜水成看来,应该谨慎一些,因为,面对更小年龄的孩子进行教育,教什么、学什么、教材怎么编都要重新思考。“我觉得大家还没有想得特别清楚,现在是在一个往前走的过程中,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见习记者 李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1月26日 05 版 【编辑:惠小东】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海上深层油气探井测试日产创新高

随着市场供给不断优化、消费热点逐步拓展,部分升级类和大宗商品消费需求较快释放。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6.2%;汽车类零售额增长8.7%。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1—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2%。另外,与居住相关的商品零售额增速加快或由负转正,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7%、4.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2、1.8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2.1%,上年全年为下降7.8%。

2020年3月11日,公安机关决定对彭某某刑事拘留,同年6月23日,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审查起诉。乐山市人民检察院受理后,讯问了犯罪嫌疑人,并根据其供述从现勘照片中发现了之前未关注到的重要物证,即被害人案发时穿过的布鞋。同时,查看了案发现场并询问相关证人。联系原办案人员多次进行案件会商,重点补强阴道纱、黄果树烟头等关键物证提取、封装、送检程序,使之形成闭环,确保物证收集的合法性。另外,还专门就鉴定意见咨询法医,申请原鉴定人出庭作证,对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说明。通过上述工作,确保在案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系列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实彭某某为该案真凶。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原主任段宇飞被查

文化交流周首日,活动开幕式暨上海-喀什文旅投资促进大会揭开两地合作的新篇章,融媒合作发展大会共话媒体融合未来,“真爱之夜”《叶尔羌河》视听交响音乐会以视听盛宴触动观众心弦,更有连续三日的“遇见喀什”文化市集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喀什的独特风情,零距离感受新疆魅力。(完)

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在当地学校开办汉语班 搭起和平友谊之桥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开通的3条(段)地铁线路为3号线一期(东风—东四十条)、12号线(东风—四季青)、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西土城—蓟门桥)。3号线和12号线将填补朝阳东坝地区的轨道交通空白;3号线还与铁路北京朝阳站接驳,实现“七站两场”地铁全覆盖;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的开通可方便昌平线乘客直达北三环区域。另外,3号线和12号线分别在工人体育场站和西坝河站与17号线北段形成换乘,提升17号线北段的客流吸引力。

河南郑州:三胞胎小白虎萌趣多

广东省气象局介绍,“银杏”10日8时中心位于西沙永兴岛北偏东方向约255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移动,强度明显减弱,逐渐远离广东省海域;“桃芝”则于9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0日8时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偏东方向约650公里的洋面上,将以每小时20到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预计将于11日登陆菲律宾,12日穿过菲律宾进入南海。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